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前大学生勤动手、动脑、动身体活动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逐渐被手机、电脑替代,长期不进行体育锻炼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导致高校学生体质部分指标严重下降,而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深入思考。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把加强体育锻炼、推行健康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突发疾病发生的教育任务摆在人们的面前。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时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1]。近日,江西省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健康江西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开展大众健康教育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切入点,加强公众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养成良好健康行为[2]。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3]。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指出加强体育锻炼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任何工作都代替不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将会是今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不能仅仅聚焦于体育课上,要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充分融合并提高到整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层面上,统筹规划,在学校教学、管理到生活各个环节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健康教育大环境,通过多方的协作,充分发挥群体力量和个体锻炼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健康教育氛围,传授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意识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体育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融入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1 加强体育教育价值的宣传推广,传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体育教育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体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也相对薄弱,致使大众对体育的内在价值和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社会、家庭、个体对体育认知度比较低。高校普遍偏重学生“德”“智”的发展,而忽视“体”“美”“劳”等素质的协同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就是因为花费过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造成的。如果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偏见,这个学校的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工作也就相对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体育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也逐渐被挖掘出来。2014年8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欢迎前来出席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时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4]。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这一论述充分肯定了其多元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体育不仅可以育“体”,而且还能增“智”培“德”,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还有助于提高智力水平、增强抗压能力、培育积极向上等优良的品德,其也因此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虽然目前“体育健康教育”一词在公共卫生文献中报导为数不多,但一场疫情的突发,将会使体育和健康教育融合发展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5],这也是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良好的舆论环境,运用各种宣传平台加强对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体育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传播体育教育的正能量,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体育内涵、认识体育价值、掌握体育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对体育的认知态度。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舆论氛围,让学生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生活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动性,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 强化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方法和能力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学生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高能量食物摄入过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6],高校1周1次的体育课是不可能满足学生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等需求的。但体育课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因此,高校体育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各项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加强学生对体育现象的观察能力,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分析解决体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对体育活动的思考、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等。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亲身体验努力后取得进步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只有在不断进步、不断挑战中才能更好地激发体育兴趣,才能形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因为,无论是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还是体育锻炼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都不是靠教师说出来的,主要还是靠学生在实践中学练出来的[7]。高校体育教学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体育课堂教学还应遵循体育运动的规律,要保证体育课学生必要的运动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增强体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课培养的不是专业运动员,个人认为熟练掌握运动技术不是教学重点,重点是学生体育知识能力提高和体育兴趣的培养。如果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做到既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又遵循体育运动规律,体育课的效果是可见的。高校体育课不同于中学体育课,一次课的时长基本上是90~100min,按照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季浏教授的观点“一次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要为75%左右,平均心率为140~160次/min[8]”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如果体育课堂不是人为变成理论课、纪律课或者说教课等,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完全能够执行国家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12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