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标签(下称营养标签)是食品包装上的一部分内容,说明食品营养成分信息和特性,是帮助食品判断和选择的重要途径。依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相关的标准定义,营养标签一般由2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营养成分标示,通常是营养成分表;另一部分是营养声明/营养信息,一般为一段文字说明,能够表达或明示食品的营养特性。2个部分并不需要同时标示于食品包装上,而营养成分表则必须标示[1]。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高,发病率也呈年轻化趋势。WHO指出,2016年大约有4 1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71%[2]。而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胆固醇浓度高、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不足,超重或肥胖等,大多与营养成分摄入不当有关。为了帮助公众做出健康的食物选择,WHO提供的策略之一是使用营养标签[1]。营养标签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信息,有利于对相似的食物进行比较,便于快速地做出健康选择,并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3]。本文对营养标签的发展概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促进营养标签的发展,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1 营养标签概况
1.1国内外食品营养标签制度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营养标签和教育法》[4],此法规最为严谨和完善,也是世界上第1个强制要求实施的营养标签法规。美国要求食品营养标签要标明“1+14”项营养成分的含量及营养素参考值,即能量、脂肪、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胆固醇、总碳水化合物、糖、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钠、钙和铁[4]。同年,欧盟颁布了《食物营养标签法令》,但包装食品强制要求显示营养标签是从2011年12月13日法规No1169/2011生效后开始的[5]。欧盟规定营养成分标签的内容有2种形式,一是包含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另一种是标出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脂肪、饱和脂肪、膳食纤维、钠。如果有营养声明时必须以第2种方式标示并标出食物营养素。日本于1996年开始实施营养标签准则,在日本,营养标签不仅要提供食品的营养成分,还要求注明是否属于天然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之后马来西亚、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出台并实施了营养标签法规[3]。2011年,我国公布了第1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即《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011),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6]。中国营养标签正在起步阶段,现强制要求需呈现“1+4”项营养素,即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此外,由于中国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高,钠的含量也必须在营养标签中呈现出来。
1.2营养标签类型
1.2.1营养成分表 营养成分表(Nutrition Facts Table,NFT)是最经典的营养标签系统。通常在食物包装的背面或侧面以表格形式标示,包括3项内容即营养成分的名称、含量值以及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7]。表格中必须呈现的营养成分的名称根据国家规定而不同。NFT提供最详细最全面的营养信息,但由于不同食物的分量通常是不同的,使用NFT比较同类产品的营养成分含量时需要进行计算,对于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的使用存在限制[2]。为了克服NFT的不足,一些国家开始研发和使用包装前(Front of Pack,FOP)标签系统作为NFT的补充,以便于更好地向消费者传达营养信息。包装前标签系统在食物包装的正面标示,常见的类型包括“红绿灯”、营养评分、健康星级、警示型标签以及每日摄取量标签[2,8]。
1.2.2“红绿灯”(Multiple Traffic Lights,MTL)标签系统 由英国食品标准局提出,在2004年于英国开始实行[8],目前在英国和爱尔兰广泛使用。该模式对每100 g或100 mL食物中包含的消极营养成分即脂肪、饱和脂肪酸、糖、盐的量进行评估,根据英国食品标准局的标准将这些营养素含量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并分别予以交通灯的3种颜色红、黄、绿来标识。绿色多、红色少表明食品更健康,营养质量更高。“红绿灯”标签的颜色编码通常展示在包装正面的醒目位置,信息简单明了,容易辨别,能快速传达食物中消极营养成分的含量。
1.2.3营养评分(Nutri-Score)标签系统 于2017年10月成为法国的官方营养标签,又称为五色营养标签。营养评分是基于英国食品标准局创建的营养评分模型,为每种营养成分计算分数,消极成分(能量、糖、饱和脂肪酸、盐)的分数-积极成分(蛋白质、纤维、水果、蔬菜和坚果)的分数=最后分数的等级[9]。通过5种颜色和5个字母来表示食物的质量分级,绿色A到橙色E依次代表“最佳营养品质”到“最低营养品质”[10]。营养评分标签是总结性标签,不体现具体营养成分的信息,而是展现食物的整体营养结果。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207/686.html
上一篇:社区居民非药物低成本全周期精准健康管理模式
下一篇:人体秤领域的专利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