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金融行业,校园贷是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校大学生向正规金融机构或其他网贷平台进行借款的行为,它主要依靠网络P2P平台。目前我国校园贷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校园正规贷款模式,注重长效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二是高利贷模式,这种模式追求短期效益和高利率为目标,贷款模式简单,存在巨大的违法行为和违约风险。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需规范校园贷行为,探索高校健康校园贷有效路径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一、“互联网+”背景下校园贷存在的主要症结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日益创新滋生了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网络金融产品也接踵而来,部分网贷平台将业务拓展到校园,为大学生提供资金需求,大学生过高的消费需求促进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但也滋生了大学生不健康的消费理念。据笔者走访发现,大学生在消费时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奢望提高消费水平。部分90后或00后的大学生存在着盲目攀比和冲动消费的心理,他们主要消费高端的电子产品、化妆品以及有创业资金需求等。但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驱使他们寻求各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超高资金需求,他们也很难从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校园贷的出现满足了部分大学生的虚荣心和提前消费的行为,同时不健康的校园贷也慢慢将大学生引入金融陷阱。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助长了校园贷乱象层出不穷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法律上,他们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征,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相较于社会人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弱,自律性较差,很容易被校园贷的低门槛、手续简便、小额等特征所迷惑,同时他们并不能正确鉴别网贷平台的合法性,学校和家庭对其缺乏相应的安全教育引导,导致校园贷乱象迅速蔓延,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有些大学生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存在投机取巧的想法,妄图通过网贷达到人生巅峰,不顾是否付出道德和法律的代价。而有些校园贷平台本身就带有诈骗性质,它们与大学生签订虚假合同、刷单冲业绩、诈骗大学生身份信息进行套现以及故意制造借款人已取得借款假象等违法行为,欺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国家教育部、银监会等部门发文明令取消校园贷业务后,他们又将校园贷改成培训贷、求职贷、创业贷等其他金融业务来掩盖自己的非法目的,打着创新金融服务的名号继续在大学校园里开展违法业务。而有些大学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网络借贷的事实,在遇到暴力催收时不敢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最终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二、产生校园贷顽固症结的原因剖析
(一)校园贷平台的不规范性,监管出现滞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网贷平台的审批程序极其简单,贷款人很容易冒用他人身份证进行贷款,这给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带来无可估量的风险,而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和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关的制度约束仅限于部分行业,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仍以行业自查自纠为主。部分校园贷的工作人员借助校友或者同学的身份,在大学校园里进行诈骗,而审核程序不规范,导致不良校园贷打着金融创新名号一路畅通无阻,很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和市场秩序的不稳定性。有的校园贷产品利用低利率蛊惑大学生进行校园借贷,实则是高利率,有的利率甚至高达30%,远远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他们用“保证金”“服务费”等条件来掩饰其高利息的本质,诱骗大学生跌入高利贷深渊。此外,我国校园征信系统不够完善,贷款机构对学生审核不严,且网贷平台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学生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大学生并不了解个人征信情况和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有些大学生为朋友提供担保并冒用他人的身份信息进行借贷,提交虚假材料,同时在多家网贷平台进行借贷,拆东墙补西墙,最终高额的利息超出还款能力,加大还贷危机的出现。
(二)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并未健全正确的价值观
但都在责备校园贷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考虑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和状况。一方面,多数大学生思想并不成熟,消费行为并不理性,在校大学生是一种具有超前观念的群体,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快,但自控性差,具有冲动消费等特征,容易受现实享乐主义和非主流网络媒体等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价值观严重扭曲,贷款到手后多用于享受,而部分大学生家庭状况比较差,也跟风借贷,为后期高额的还款负担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征,但他们没有独自的生活来源,生活费用基本来自父母,因此,消费欲望受到牵制,而校园贷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可贷资金的需求,很受大学生青睐。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323/1000.html
上一篇:基于健康与营养的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篇:饲料因素与家兔肠道健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