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是衡量老人“健康”的核心指标之一,其与生理健康相辅相成。维护老年人精神健康,丝毫不亚于为老人提供经济生活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精神生活是人完整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关涉人发展的一种本质存在。
对老年人来说,在生命的晚期,丧失是生命的主题,由于部分器官功能的逐渐丧失、心理上部分能力的丧失、关系上的丧失,开始出现智力的减退和情绪、性格、行为上的改变。这些都会给老年人带来失落感以及心理上的不良暗示,他们会变得更加敏感、孤独,更加需要情感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语言沟通上的畅通等。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在生命的晚期,丧失的体验,与年少时期的生长性规律正好相反。
1.躯体上的丧失
首先是视力的老化,俗称老花眼,实际上这是清楚看世界能力的丧失;接下来是牙齿功能的慢慢丧失;接下来是睡眠,失眠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失去睡眠,也是身体丧失正常机能的一个重要表现;接下来是丧失运动能力,走不动、走不远,这是运动机能的丧失,等等。这些感觉器官的逐渐衰退,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
2.心理上的丧失
首先是记忆的变化,老年人的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为辅,近事容易遗忘、远事记忆尚好,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在规定时间内速度记忆衰退,但理解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其次是思维的变化,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减退,无论在概念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而且个体差异较大;智力的变化,老年人的流体智力呈逐渐下降趋势,晶体智力相对稳定,到高龄后才缓慢下降;还有性格的变化,如容易保守、固执、刻板,说话重复唠叨、再三叮嘱,对健康过分担心、焦虑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基本能力——好奇心的逐渐丧失,对新鲜事物探究和参与的欲望不如之前强烈。
3.关系上的丧失
除了身体和心理的丧失以外,生命晚期最重要的丧失是关系的丧失。关系包括对人和对事,身边同龄人的不断去世,老人和街坊邻居交往的可能越来越少,和孩子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的都市生活,年轻人有非常繁忙的工作和生活要去应对,跟老人交流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有一些老人的孩子在非常远的城市,或者在国外生活,彼此的联系只是通过电话或视频维持在比较微弱的程度。
所以,从丧失的不同方面来看,人在生命的晚期,跟工作的关系、跟事物的关系也越来越少。在老年人的世界里,有一个重要的感受——空虚,由于一些社会功能的降低,或者是离开社会的角色,很多老人会感觉到自卑和孤独,整个的心灵世界和现实生活都越来越空虚,这也是老人在生命晚期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老年人由于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活动也会随之发生系列性变化。有的老人出现猜疑、嫉妒,有的顽固任性、好发牢骚,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其心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老年人普遍有以下心理需求:
1.安全感的需求
人的基础安全感来自早年的母婴依恋,早年内化了的依恋模式,就像一条无形的脐带,影响着人一生的安全感和人际交往模式。安全依恋的人,在经历关系上的重大压力事件时,有三分之二会转变成不安全依附,而对于原本就是不安全依恋的人,到了老年期,尤其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乏的人,会感到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从而变得恐惧、焦虑、控制等。
2.情感的需求
人类存在的中心,是渴望和人亲近,被人所爱。心理学家认为:感觉被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绪需求。对爱的需要,不只是一种童年时期的现象。这个需求跟随我们进入成年期。而到了老年期,由于各种丧失导致了自卑、孤独等特点,老年人尤其需要与人亲近。
3.人格尊重的需求
老年人从多年的辛勤劳作转变为退休养老等角色,他们或多或少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了,更渴望得到家人及社会的认可及尊重。他们很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希望得到家人的尊重和顺从。
4.依存方面的需求
老年人各个器官老化,机体抵抗力降低,脑细胞退化,导致各种疾病发生,从而感觉力不从心,需要他人的照顾。依赖的心理逐渐增强,希望周围人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尊重,得到别人认可,避免孤独。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329/1060.html
上一篇:刍议冥想与健康
下一篇:康德论医学与人的健康关乎哲学自我保存与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