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公勺公筷健康文明新风尚

来源:健康必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加剧了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公筷公勺其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高宗是历史第一人,据田汝成在

“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筷来箸往,情味浓浓,但在客观上也加剧了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公筷公勺其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高宗是历史第一人,据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中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筯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筯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属也”其表达的含义即不想把已吃过的食物再让给别人吃。

20 世纪90 年代甲肝流行期间,一些城市曾经兴起过一阵公筷热潮。钟南山院士曾经发出“餐桌革命”的呼吁,提倡在家庭中使用公筷,这些习惯在非典时期也曾一度流行,但最终再次退潮。

目前,包括首都在内诸多省市都已行动起来,相继发布倡议书和行动方案,引导人们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推行大型聚餐分餐进食。公筷公勺就像一面镜子,它映射出全民卫生意识与整个社会的文明风貌。如大连市疾控中心还多次提醒市民,倡导文明健康用餐:餐桌上使用公勺、公筷,实行分餐,间隔落座或同侧用餐,减少交谈、缩短时间,尽量减少在外饮食次数等。因此,笔者认为应提倡从餐厅到家庭,从单位到个人,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用餐风尚,让美好和健康从公筷公勺开启。

1 公筷公勺的优势

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调查显示,中国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传统围桌进餐容易产生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就公筷公勺的使用而言,这不仅有利于全民卫生健康,对于餐桌文明发展也是一种新风尚。对此,每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同样也是受益者。有专家指出,中国一些传统习惯需与时俱进。虽使用公勺、公筷并不能保证不让人得传染病,但是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机会,而如果不使用公勺、公筷,一方面,会将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递到菜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公筷公勺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人配一公勺筷,一菜配一公勺筷。就餐时所使用的勺筷分为进食用的勺筷和夹取用的勺筷,其中夹取用的勺筷即为公勺筷。

公筷公勺是指在共餐制的基础上多添置一副公勺公筷,仍可为他人夹取食物以表达热情与尊重。

公筷公勺可有效切断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公筷公勺不受场地限制,增添的筷勺不多,人力成本较低,实施的可能性更高。

公筷公勺这类取食筷与进食筷交替使用的进餐模式,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新潮流,是科学就餐的新模式。

主动使用公筷公勺是高素质的就餐礼仪,是体谅与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

2 公勺公筷制推行面临的挑战

观念上难以接受、习惯上难以改变。大家合坐围餐、随手用自己筷子取菜这种就餐习惯由来已久,一时间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在观念,或是习惯上难以适应公勺公筷的就餐形式。在好友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实际上是一种尊重,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任的态度。不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会给他人和自己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餐饮服务行业在公勺自己公筷服务上不到位,同时标准化餐具全配齐也需要一个过程。

各省市地方标准的推广和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 落实公勺公筷制的措施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提高对餐桌疾病传染的认识,从自身行动开始积极支持公勺公筷。

坚持统筹推进、分类实施,从大、中型酒店饭店入手,逐步向小型餐馆拓展延伸,力争实现公筷公勺制在餐饮行业全覆盖。坚持试点先行,引导星级酒店、机关食堂等带头示范,主动为食客配备具备明显差异的公筷公勺等公用餐饮具,严格落实餐具消毒,打造整洁卫生的用餐环境。

餐饮协会应依据地方标准,完善公勺公筷的推行标准,为各餐饮服务业提供执行的参考,对公勺公筷使用标准及方法、考评等进行指导完善。

餐饮单位应针对就餐需求,设置不同组合的公勺公筷。按“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的原则,为每道菜品配一副公筷或一把公勺。有条件可实行“双筷制”,为每位就餐人员配备一副公筷和一把公勺。自助餐应保证每道菜品配有一把食用餐夹或公勺。生鲜专用(例如火锅涮菜、生食海鲜等)公筷公勺要标注“生料专用公筷公勺”字样。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20/1667.html

上一篇: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研究
下一篇:全民健身活动提升职工身体素质的探索

健康必读投稿 | 健康必读编辑部| 健康必读版面费 | 健康必读论文发表 | 健康必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健康必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