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社会阶层(social class)是指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存在着客观的社会资源(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的差异以及主观上感知到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地位差异(Kraus et al.,2012; 郭永玉 等,2015)。社会阶层对人一生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不同阶层在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差异尤其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关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阶层拥有比低阶层更好的身心健康状况,如更低的癌症、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病率(Fitzmaurice et al.,2018),更低的婴儿死亡率(Rezaei et al.,2015),更低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以及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Yang & Pang,2018; 尤瑾等,2018)。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差异。国内外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学生在升学机会和学业表现方面都不及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e.g.,Phillips et al.,2020; Herrmann & Varnum,2018; 李春玲,2010; 李忠路,2016)。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Markus &Stephens,2017)。在我国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意味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扶贫工作的重点将转向相对贫困的治理。相对贫困是指家庭或个人所拥有的收入和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但不足以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向德平,向凯,2020)。健康与教育的不平等是导致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刘欢,2017),减少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也是促进脱贫和防止返贫的有效途径(李长健,胡月明,2017; 李晓嘉,2015)。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在心理学界,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对于健康和教育阶层差异的成因提供了较为系统的解释,并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因此,本文将系统梳理社会文化视角的理论观点,以及此视角下与健康和教育阶层差异有关的实证研究,以期为更具文化适应性的社会阶层理论的提出和我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和思路。
2 社会文化视角的理论观点
如图1 所示,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用文化与自我的互构关系(the mutual constitution of culture and selves)来分析社会阶层,认为: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自我建构,高阶层具有独立我(independent self)的自我建构,低阶层具有互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的自我建构; 不同社会阶层与自我建构相互作用,形成社会阶层的生产(社会化)和再生产; 自我建构与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不匹配会产生适应困难,通过差异教育(difference-education)进行调整可增强与阶层文化背景的匹配度,提升适应水平(Markus& Kitayama,2010; Stephens,Markus et al.,2012;Stephens,Markus et al.,2014; Stephens et al.,2019)。这些观点强调超越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心理差异去理解和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环境、他人和群体的互动历程,以及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规范和意义。
图1 对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分析
2.1 社会文化视角的理论发展背景
自我建构(self-construal)是文化心理学的经典概念之一(Markus & Kitayam,1991)。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独立我”的个体倾向于用自身的内在属性来定义自我,更关注个人的喜好、需求及目标达成; 与之相对,高“互依我”的个体倾向于在重要的社会关系中定义自我,更关注他人的情感与需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Markus & Kitayama,2003; Schooler,2007)。早期关于文化如何影响自我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与东亚国家被试的比较(e.g.,Triandis,1989; Morling et al.,2002)。Stephens研究团队将国家文化对于自我建构的影响迁移到了阶层文化情境中,提出了社会阶层的社会文化视角。该视角认为,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类似,高、低阶层的情境差异亦塑造了不同的自我模式(Stephens,Fryberg et al.,2012; Stephens,Markus et al.,2014)。具体地说,身处较高社会阶层的个体,由于自身所能支配的资源较多,生活环境相对安全(高收入、安全的社区),较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如饥饿、寒冷),所以他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更关注与自身相关的目标和结果,进而形成一个追求自身目标的“独立我”。相反,身处较低社会阶层的个体,由于自身可调用的资源较少,并且更可能暴露在具有威胁的情境下,因此低阶层个体会更关注外部环境,进而形成一个对外部环境和他人比较敏感的“互依我”。支持该视角的一个较早研究发现:在面临选择时,高阶层因为具有独立我而选择能够显示个体独特性的选项,而低阶层因为具有互依我而倾向于选择与他人一致的非独特性选项(Stephens et al.,2007)。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qikandaodu/2021/0620/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