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在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时,越来越多地被检查出胆囊“异常”——胆囊息肉。胆囊上长出来的小息肉虽对日常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却让不少患者心理蒙上了一层“癌变”的阴影。
在临床上,针对“胆囊息肉”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只需观察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另一种则建议尽早手术切除,以防癌变。那么,长了胆囊息肉会有什么症状?如何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都是胆囊息肉,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疗手段?海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王正文今天跟我们聊聊胆囊息肉那些事儿。
胆囊息肉的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大多是在体检行B超检查时被发现。部分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比如右上腹胀痛、饱胀不适等,大多数症状都比较轻。体积较大的胆囊息肉,特别是位于胆囊颈部的息肉,则会引起胆囊管阻塞,导致上腹出现阵发性剧烈疼痛,或者诱发急性胆囊炎,导致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另外,少数患者也可能会伴随发热、黄疸等症状,主要体征表现为右上腹区压痛较明显。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息肉,另一种是假性息肉。绝大多数是假性息肉和胆固醇的结晶,引起癌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少数病例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
“癌变大多是由真性息肉引起。胆囊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单发息肉大于1cm,息肉基底宽大,短期内持续快速增大,或者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具有胆囊癌家族史的。”若无上述高危因素,患者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息肉越多,反而越安全。因为多发息肉往往是胆固醇性息肉,通常直径都会小于1cm,一般不会发生癌变。而腺瘤性的息肉,通常是单发的,无蒂的,更容易癌变。
对于胆固醇性息肉,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且胆囊功能良好,几乎没有发现癌变的病例,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给予利胆、消炎等对症治疗,但同时需要注意定期(比如3~6个月)复查B超来观察病情变化。对那些临床症状明显,甚至影响日常生活,或者年纪大于50岁的病人,就要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针对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则需根据病变性质不同而分别对待。比如腺瘤,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腺肌增生症有潜在癌变的危险,对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文/梁山)
文章来源:《健康必读》 网址: http://www.jkbdzzs.cn/zonghexinwen/2021/0508/1365.html